top of page

劃破歧視之弦與交織多元之琴──黃郁婷與翁重華合詠美國樂章

樂寫 / 彭少宏撰文、陳立楷編輯 2024.11.05



《美國隨想──黃郁婷 X 翁重華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音樂會》,即將於2024/11/13(三)19:30,在陽明交通大學光復校區活動中心裡的演藝廳展開。


黃郁婷老師是臺北市立大學音樂系的專任教授,擁有美國耶魯大學音樂院藝術家文憑與演奏碩士,以及美國羅格斯紐澤西州立大學小提琴藝術博士,主修小提琴。翁重華老師是東吳大學音樂系的兼任講師,畢業於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,擁有美國伊士曼音樂院鋼琴伴奏與室內樂碩士,主修鋼琴,長期與交響樂團合作。兩人有多次合作經驗。


預計在音樂會裡演出的曲子有五首:

1.普萊斯(F. Price)的《第一號小提琴與鋼琴幻想曲》

2.艾咪・畢绮(A. Beach)的《A 小調小提琴奏鳴曲,作品34》

3.蓋西文(G. Gershwin)的《一個美國人在巴黎》,由海飛茲(J.Heifetz)改編

4.普列文(A. Previn)的《探戈之歌與舞》

5.伯恩斯坦(L. Bernstein)的《西城故事》組曲,由R. Penaforte改編


由打破性別與種族歧視的女性作曲家揭開音樂會的序幕


「兩位老師好,我是陽明交大的學生──彭少宏,目前是樂寫團隊的成員,我會將今天訪談的內容寫成文章,分享給喜歡音樂的朋友,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參加這場音樂會!首先,我想向兩位老師請教在本場音樂會選擇這些曲目的原因。」


黃郁婷老師表示,這五首曲子都跟「美國」有關,主要是他們都有在美國攻讀更高音樂學位的經驗,所以才會把音樂會的標題取為:「美國隨想」,另外,他們也想讓聽眾認識歐陸風格以外的曲子,而且是偏現代的曲子。


黃老師接著說道,上半場曲目的作曲家有兩位——艾咪・畢绮(1867~1944)、普萊斯(1887~1953)。艾咪・畢绮是美國第一位知名的「女性」作曲家,普萊斯則是美國第一位知名的「黑人女性」作曲家。在她們所處的年代,女性音樂家的地位比男性音樂家低。


但艾咪・畢绮不僅作曲還擔任指揮,普萊斯甚至打破種族歧視,將非洲裔美國人的民間音樂、靈歌、福音音樂融入古典音樂。翁重華老師接續補充,艾咪・畢绮、普萊斯就像電影《關鍵少數》中的女主角們──以弱勢性別及種族之姿在NASA裡闖出一番成就!


「黃郁婷老師您在學習小提琴的路上有碰過性別歧視嗎?」


黃老師幽默地回應:「可能有唷,畢竟男生在音樂系裡是少數,有時侯覺得導師好像比較疼男生」,她說她當年音樂系上有六十人但男生只有四位,非常地「陰盛陽衰」,這樣的男女比跟理工科系剛好相反。翁重華老師附和道,在他一路讀上來的音樂班、音樂系裡頭,男生也是屬於少數。


由古典音樂、爵士樂、阿根廷探戈編織音樂會的下半場


關於蓋西文(1898~1937),黃老師解釋,蓋西文是美國音樂的先驅,他有多部作品被改編成電影、音樂劇,而他的《一個美國人在巴黎》是一首描繪巴黎都市生活的交響詩,蓋西文在裡頭結合了爵士樂、古典音樂及流行音樂元素。後來,20世紀最偉大的小提琴家之一的海飛茲(1901~1987)挑選了原作中的主要主題和旋律,將其重新編排以適應小提琴和鋼琴的雙重樂器結構。


至於伯恩斯坦(1918~1990),黃老師說明,他是美國著名的指揮家、作曲家、鋼琴家及音樂教育家,對古典音樂、音樂劇有深遠影響,而他的《西城故事》本身是音樂劇,一齣從現代來詮釋《羅密歐與茱麗葉》的音樂劇,背景是紐約市的幫派鬥爭。然後,「佩納福特」將音樂劇中的戲劇性敘事轉化為小提琴與鋼琴的器樂組曲,嘗試靠樂器演繹故事的情感與張力。


「我發現蓋西文、伯恩斯坦兩人好像都跟音樂劇有關?」


「沒錯,因為我很喜歡音樂劇!」黃老師開心地表示,當初她在紐約攻讀博士時,在每個學期末都會去看一齣音樂劇,當作是慶祝學期結束的儀式感,她在今年八月底時,才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欣賞音樂劇──《Once,愛是唯一》。


翁老師也興奮地提及,他在平時練習、表演之餘也會欣賞戲劇,近期看了七月中在臺北國家音樂廳上演的歌劇──《玫瑰騎士》,以及十月初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亮相的歌劇──《波西米亞人》 , 「有時候可以在其他表演藝術形式裡找到音樂的靈感」。


最後,普列文(1929~2019)的《探戈之歌與舞》,黃老師解釋,他是美國當代音樂界的巨匠,尤其在古典音樂、爵士樂以及電影配樂領域。普列文在《探戈之歌與舞》裡將阿根廷探戈、爵士樂即興元素融入古典音樂中,打破傳統音樂風格之間的界限,並且在結構上運用了傳統探戈的「四四拍節奏」,並在其中加入了複雜的和聲和多變的節奏。


夢想之路從國小音樂班開始,但同伴日漸離去


「兩位老師當初學音樂的機緣是什麼?」


兩位老師沈思一陣後,由翁老師率先分享,翁老師說他在國小三年級時進入音樂班學習,當時班上的每位學生都要學兩樣樂器,其中一項必須是鋼琴,至於第二樂器,班導會讓學生們嘗試過所有的樂器並考量大家的手型、吹氣後,再幫大家選擇。


翁老師說他當年國小時考音樂班只是因為好玩,沒想到練一練鋼琴後就產生了興趣,並持續在國中、高中讀音樂班,甚至在大學讀音樂系。翁老師悠悠嘆道,他一路從國小音樂讀上去後,發現身邊本來就認識的同學會越來越少,有同學後來改行當律師,有同學現在甚至在教潛水!

黃老師表示,她學音樂的機緣不是父母,而是同學!她在小學一年級的某天下課時,看到隔壁的同學打開一個長型黑箱子後,拿出一台上面有很多條線的木頭扁盒子,然後用一條弓在扁盒子上的線來回地摩擦。她回家後跟父母說她也想學而父母也很支持,於是就開啟了學習拉奏木頭扁箱子──小提琴的路。


有趣的是,黃老師說她那位小學同學後來沒有繼續練小提琴了,這種感覺很像陪朋友去試鏡但被選上的是自己。翁老師幽默地回應,如果黃老師那位同學當年拿出來的是電路板,那她現在就是工程師了。


音樂家的父母大多不是音樂家,但幾乎都熱愛音樂


「兩位老師的父母一路以來似乎都很支持您們學音樂,他們本身的專長也是音樂嗎?」


「您們在國中升高中,以及高中升大學時,有想過走音樂以外的路嗎?」


關於父母的職業,翁老師與黃老師幾乎在同一時間表示,他們父母都不是音樂家!翁老師說他所認識的音樂家的父母,也幾乎都不是音樂家,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:熱愛音樂,所以願意讓他們小孩學音樂。


至於轉換跑道,翁老師說,當年的資訊流通的程度不像現在這麼發達,他在高中以前就是抱持著考得上音樂班就去唸這樣的想法,升大學時確實有稍微想過自己未來是否要繼續讀音樂系,「但學音樂都學了這麼久了,不繼續念音樂系的話要改念什麼系呢?」。黃老師表示,她一路學小提琴上來也沒有想太多。


聊到在美國求學的種種時,翁老師提到他的碩士班指導教授很開放,給了他很大的空間,一來是因為美國的文化本來就比較鼓勵個體表達自己,二來則是因為自己當時已經是碩士生,應該要獨立自主。


我的訪談心得


這個訪談讓我收穫良多。為了準備訪談,我花了許多時間研究音樂家的生平、曲目的創作背景及技術特點、作曲家的生平等等,且發現音樂家的父母竟然大多不是音樂家。我猜想也許是音樂家的養成非常不容易,往往從很小的時候就得開始接受訓練,且所費不貲,音樂家也許不想讓自己的小孩走這條路。訪談的最後,黃老師跟翁老師希望我能保持對音樂的熱情,持續接觸不同類型的音樂。


誠摯邀請大家進場聆聽這場音樂會!


《美國隨想──黃郁婷 X 翁重華小提琴與鋼琴二重奏音樂會》

演出時間:2024/11/13 (三) 19:30

演出地點:陽明交大演藝廳 / 學生活動中心二樓 (新竹市大學路1001號)

入場方式:免費、報名入場 〔10/13(日) 12:00開放網路報名〕

報名傳送門:https://reurl.cc/Rq5YKD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